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

常見學習盲點 -- 斷章取義

有一天小明的媽媽拿了一千元放在小明的書包,
並且說:「小明,要是你碰到緊急事件,這一千元要怎麼用你可以全權作主。」
隔天小明就開心地把錢拿去打電動花光光了,
媽媽知道後很生氣的教訓了小明一頓,

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

學會計不能死背的實例~~

今天回答一位網友的提問,覺得問題很有趣,
也很值得 "背多分同學們" 警惕,
就把問題搬過來跟大家分享了~~^^

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

什麼是 保證殘值、未保證殘值 及 估計殘值 ? (IAS 17 租賃 已於2019.1.1作廢)

有學過租賃會計的同學應該都有聽過這 3個名詞,
但大部分同學並不了解其意義。
不知道意義自然也就不懂得如何區別,
在計算的過程中,很容易將3者混用,
造成學習成效不彰,
所以我們花一點時間來搞清楚他們吧~~

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

什麼是交易日會計及交割日會計 ?

有時會讀到公司採用交易日會計,或是採用交割日會計
這到底是什麼意思?
感覺好像很高深?
其實很簡單的,只是一般同學看到不懂的字眼就容易心生恐懼,
而喪失了應有的分數。

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

什麼是未兌現支票? 什麼是保付支票?

所謂的未兌現支票
指的是公司已開出且已寄交予對方,
但對方仍未持票至銀行兌領的即期支票。

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

資產出售後以營業租賃租回之會計處理

會計上租賃有2種,

第1種是視為分期付款的 "買賣" ,要將租賃資產/負債入帳,叫作融資租賃
第2種視為純租用,不須將租賃標的物當作資產,也不用把未來的租金給付折現為負債,叫作營業租賃
白話說就是:融資租賃視為"買賣"、營業租賃視為"租用"。

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

初初級會計學之9 -2:什麼是「資產負債表」 ?

IFRS 相較於美國會計準則US GAAP,較著重於資產/負債衡量的允當衡量。
它的邏輯為:只要期初和期末的 資產/負債 衡量的好,計算出來的 "損益" 自然就是正確的。
因此,資產負債表(Financial Position Statement) 變成了會計的核心。

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

初初級會計學之9 -1 :什麼是「四大表」 ?

前一篇我們了解了會計循環,
知道會計人員工作的最重要成果就是 "財務報表"...
而 "財務報表" 其實是由 4 張主要報表 和 報表後面的好幾頁附註 所組成,
這4張主要報表有個俗稱叫作:「四大表」,所以當你聽到這個名詞時,它指的是:

2014年4月8日 星期二

為什麼要作在建工程的迴轉分錄 ?

網友提問:
在作在建工程題目的時候,如果遇到工程成本大於總包價的時候,會有工程損失出現,
做分錄的時候就會再年底補列未完工部份估計的損失,
然後隔年初再原分錄迴轉。
想請問老師迴轉的用意是什麼呢?

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

初初級會計學之8-2:「會計循環」之期末會計程序 ?

到了期末(年底或季底),往往是會計人員最忙碌的期間,
為什麼會特別忙呢? 因為平常偷了很多懶,現在得一次補回來才行 ~~
別誤會,我不是說會計人都是懶惰蟲、愛偷懶,
而是會計人員很聰明,懂得什麼叫作一勞永逸~~

舉個最簡單的例子,
照道理說,機器設備是每天都在使用,
理論上來說折舊應該是要天天入帳才對呀,
怎麼平常都沒有作折舊的分錄咧 ??
這是因為我們會計人的工作目標是產出一套能公允表達的財務報表,
讓財報的使用者(股東、債權人)能夠快速的了解公司某段期間的績效(賺或賠)與財務狀況(資產、負債與權益)。

既然如此,
只要我們在出財報之前把折舊一次計算完成,
一筆分錄、一次過帳就好,
就可以達到如同天天計算折舊、天天切分錄、天天過帳的效果了。

因此,聰明的會計人選擇了平常可以偷懶、期末一步到位的方法來作事,
這就是為何期末需要另外再作「調整」分錄的原因了。

作好調整分錄後,
把所有該計算的、該評價的、該入帳的都作完整之後,
所有的「收益」和「費損」都已經完整且正確的入帳了,
這時候才能進行「結帳」,把正確的損益算出來。

所以「結帳」其實很簡單,
就是把所有的虛帳戶(收益、費損)給結清,計算出這段期間的損益。

接下來最後一個步驟就是「編表」了,

「編表」就是依照各項法規或會計準則的要求,
1.把這段期間經營後,
企業在年底(報導期間截止日)的財務狀況編成資產負債表(Financial Position Statement)

2.把這段期間的,
經營績效編製成綜合損益表(Comprehensive Income Statement)、

3.權益變動的情形及原因編製成權益變動表(Statement of changes in Equity)、

4.現金流入、流出的情形及原因編製成現金流量表(Statement of Cash Flows)。

這些表對投資人、債權人都非常有用,每張表都能幫我們了解公司的部分真相,
熟練的財報分析師還可以只看這四張表就得到許多有用的資訊,
長期觀察下來,甚至還可講出一個故事。

可以這樣說,
學習會計及財報分析的主要目的,就是讓自己得到看「表」說故事的能力,
接下來邦尼將依序,簡單說說上述四大報表的主要內容及功能。

有興趣的朋友請待續~~
---
邦尼影音相關課程:初會1-會計循環

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

初初級會計學之8-1:什麼是「會計循環」 ?

會計循環,
就是把會計人員的工作內容以流程的概念來表示
因為有一定的順序而且週而復始、永無止盡,所謂叫作 會計循環。

邏輯上其順序應為:分錄、過帳、試算、調整、結帳、編表

2014年2月4日 星期二

什麼是投資股權淨值差異,它是如何產生的 ?

我們在上上一篇文章:
什麼是合併淨利? 歸屬母公司淨利 ? 非控制股權淨利?
的簡例中,有提到:
若甲持有乙公司90%股權,而且沒有 "投資股權淨值差異" ,也沒有母子公司間交易產生的未實現損益...

有網友先進提問: 投資股權淨值差異是如何產生的...
這問題很好,相信也是許多網友的問題,

所以邦尼針對這點再作一些簡單的說明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中級會計學的權益法投資章節,

會有更完整的說明...

所謂 "投資股權淨值差異" ,
白話來說就是:投資成本取得股權淨值這兩者之間的差異....
投資成本,你可以想成是你去買股票所付出的代價,
這代價可以是 "掏出口袋的錢" 也可以是 "未來將提供的服務" 或任何有價值的資產
我想這大家比較容易理解~~

取得股權淨值,你可以想成是因為買到股票,而享有公司的部分所有權,
舉個最極端的例子,你把一間公司的所有股票都買下來,持股百分百,
這時整間公司都是你的,你取得的股權淨值就是這整間公司的帳面淨值。

至於什麼是帳面淨值

就是帳面上的資產 - 帳面上的負債。
(若有興趣請參見白話會計的相關文章)

如果你只有買30%,假設這間公司的帳面淨值是100元,那你取得的股權淨值就是30元。

這2個名詞搞清楚之後,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投資成本會不等於 取得股權淨值 ??

很簡單,因為股權淨值是依會計準則所計算出來的股東權益,
也就是 "假設" 企業的資產、負債均已呈現在報表上,
且這些資產未來可以依帳面值變現,而負債可以按價面值來償還。

這些假設顯然在資本市場上是不適用的,
事實上會計是個用途十分有限的工具,基於許多理由,
許多有價值的資產(商譽、專利權、秘方...) 是無法表列於資產負債表上的,
就算有列出來,也很少能即時、正確的反應出市場價值。
這就是為什麼,許多公司的股價不會等於每股帳面金額 !

(當然,這並不表示會計報表是一無是處的,而是在解讀時要小心謹慎 )

再回到主題,

投資人在購買公司的股票時,是依照公平市價去取得的 (要不然不容易成交),
而不是按公司的每股帳面金額來買賣,
所以這兩者之間,就很有可能有所差異,
這個差異就是所謂的投資成本與股權淨值差異 (簡稱投資股權淨值差異) 。

來個簡例:
邦尼斥資1500萬,取得猩猩公司300張股票,佔其全部股權(1000張)的30%,
而猩猩公司的帳面淨值是2000萬,市場價值(股數*股價)是5000萬,
這時邦尼投資猩猩公司的投資成本是1500萬,
取得的股權淨值是2000萬*30%=600萬,
投資成本與股權淨值差異=1500萬-600萬=900萬。

至於這個投資成本與股權淨值差異要如何處理?

這就要再作進一步的分析了,下次有機會我們再來聊囉~~^^

2014年1月26日 星期日

樂透彩券在會計上是什麼 ???

農曆新年轉眼就要到來,邦尼在此先跟大家拜個早年,
祝大家馬年事事能馬到功成~~
新年到,很多人喜歡去買張彩券試試運氣,博個好采頭。
但若是公司也去買大樂透彩券、刮刮樂,那得怎麼入帳呢??

2014年1月25日 星期六

什麼是合併淨利? 歸屬母公司淨利 ? 非控制股權淨利?

網友提問:
我想請問假設甲公司本季的獲利是100元,甲公司持有乙公司90%股權,
乙公司本季也是獲利100元,那甲公司本季的本期淨利是會等於200元,
母公司業主(淨利/損)等於190元,
非控制權益(淨利/損)等於10元,這樣理解是正確的嗎??
到底什麼是非控制權益(淨利/損)?

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

一次搞懂:製造費用、製造成本、製成品成本、銷貨成本

很多人學習會計的成效不佳,
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把會計專有名詞的定義給搞清楚,
如此一來可能就沒有辦法看懂課本,
抓不住課文要表達的重點,
學習起來自然就容易事倍功半了...

尤其是碰到長得很相像的名詞,
很多學生根本不清楚它們有何差別...

你也有這個問題嗎?
如果你可以明確分辦這篇文章標題上的四個名詞,
並且明白他們代表的意義和相互間的關聯,
那麼恭禧你,
你學習會計的方法應該是很不錯的 ~~^^

首先,
製造費用、製造成本、製成品成本、銷貨成本 4 者,
都與會計上的成本有關,

通常是先知道製造費用,
再求出本期的製造成本、再求出製成品成本,
最後再計算銷貨成本。

1、製造費用:
什麼是製造費用?邦尼已寫過一篇文章,
請有興趣的朋友自行參閱:
   = 本期投入生產的直接材料成本
   + 本期投入的直接人工成本
   + 本期發生的製造費用

精神上,就是本期用以 "生產" 存貨所投入的資源數。

3、製成品成本:
    = 期初在製品成本
    + 本期製造成本
    -  期末在製品成本

講白話就是,"本期" "新完工" 的製成品 的 存貨成本。
相當於買賣業會計 的 "本期進貨"。

4、銷貨成本:
     = 期初製成品的成本
     + 本期(新完工)製成品成本
     -  期末的製成品成本

請注意,前面3者都是存貨的組成分子之一,
因為還沒被賣掉,會反應在資產負債表上。

而銷貨成本是屬於費損項目,將反應在綜合損益表上...

以上是這4個名詞的簡單解釋與整理,希望對大家有幫助~~^^
---
邦尼影音相關課程:初會3-存貨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