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

「待退回產品之資產」是「存貨」嗎?

 在高退貨率的行業中,經常要認列「待退回產品之資產」。

舉例,

邦尼出版社於2025年出版一本新書「從從容容學會計,遊刃有餘拿高分」

根據行業慣例,於出貨時會與客戶約定到貨6個月內可書局可無條件退貨,

以提高各書局(通路)的進貨意願。

邦尼出版社於2025年度出貨5,000本給客戶,

估計實際將銷售4,000本,退貨期滿後將收回1,000本書。

假設一本書的成本為$20,售價為$30

出貨時分錄: 借:應收帳款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150,000                (5,000*30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貸:    銷貨收入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120,000   (4,000*30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貸:    退款負債準備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30,000   (1,000*30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借:銷貨成本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80,000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(4,000*20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借:待退回產品之資產   20,000               (1,000*20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貸:    存貨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100,000   (5,000*20)

由上述分錄可知,

出版商應於出貨時把估計將退回的1,000本書,

由「存貨」轉列為「待退回產品之資產」。

這部分是沒有爭議的。

 

但邦尼要討論的是:

「待退回產品之資產」在資產負債表中應納入「存貨」項下嗎?

目前查到的主流見解有2,列出供同學參考:

見解1:鄭丁旺老師中會上冊(15)指出

             「待退回產品之資產」 應列於「存貨」項下。

        寄銷品在運出時應借記「寄銷品」,貸記「存貨」。

        但在資產負債表上仍將寄銷品列為存貨的一部分。

        而待退回產品之資產之性質與「寄銷品」相似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待退回產品在運出時應借記「待退回產品之資產」,貸記「存貨」。

        只是將該批書籍轉列到「存貨」的子項目中,

        並不影響資產負債表「存貨」的表達。

見解2:江淑玲老師中會上冊(4)指出:

       「待退回產品權利」非屬「存貨」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江老師並沒有進一步解釋該主張的理由,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只是告訴讀者該事實。

 

邦尼感想:

又是「神仙打架、凡人遭殃」的案例。

這個見解的差異會影響「零售價」法下,「退款負債準備」之處理。

採用「見解1」時,退款負債在計算存貨零售價時不必調節 (不加也不減)

採用「見解2」時,退款負債應該自存貨零售價中扣除。

PS.因篇幅有限,邦尼就不解釋其中的原理了。

 

準備考試的考生只能2種見解都記住,

解題時2種見解都拿來用看看,

最好的情況是選擇題

「見解1」有解「見解2」無解,那就採用「見解1」。

「見解2」有解「見解1」無解,那就採用「見解2」。

最怕的情況是選擇題

「見解1」有解「見解2」也有解,那就只能在這2個解中選1個來作答了。

畢竟考生在考場上是無法判斷這份考卷是哪位大師出題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